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沒有思索的眼淚只是含鹽的水——中新網
  • <option id="yuu6c"></option>
  • 首页|新闻|社区|国际|军事|法治|港澳|台湾|侨网|华人|侨界|华报|华教|财经|金融|证券|房产|能源|IT|游戏|汽车|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健康|生活|视频|图片|商城|手机|English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沒有思索的眼淚只是含鹽的水
    2009年05月12日 10: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日,一位小妹妹來到遭毀城的北川老縣城中學遺址,懷念在大地震中遇難的英俊大哥哥。 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二日電 題:沒有思索的眼淚只是含鹽的水

      本社評論員 周兆軍

      二00八年之后,五月十二日成為中國人記憶中不可觸碰的傷痛�;赝氪�,一年前那個天地巨變的瞬間,數萬鮮活的生命驟然隕落。太多的眼淚,將這一年浸潤得悲壯而深情,飽滿而滄桑。

      但是,沒有思索的眼淚只是含鹽的水。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币荒赀^去了,需要思索的,是我們曾經和即將用何種方式,來補償那些長眠地下的死者和家園破碎的生者。需要思索的,是這場災難留下了哪些啟示,為一個民族賦予了新的前行的力量。

      無數普通人對逝去生命的愛,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的尊重。從設立哀悼日,到為平民降半旗;從網絡公祭,到清明追思;從對生者的人道主義救援,到對遇難者人數鍥而不舍地追蹤和調查,都是尊重生命意識的徹底覺醒。

      對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個現代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有人說,汶川地震見證了中華民族邁向現代文明的步伐,災難喚醒文明古國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但是,對“人”的尊重,不應僅停留在重大災難降臨的時刻。歷經了大地震的靈魂洗禮后,高揚“人”的旗幟,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應成為全社會共識,并作為政府施政的基本理念、出發點和歸宿。

      大地震帶來的另一思索,是政府要確保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并在公開和透明中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在這場大災大難面前,中國力圖展現一個開放透明的國際形象。新聞的開放,讓北京奧運在世人矚目下加分。越開放,閑話和不負責任的責難就越少。

      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中國的進步顯而易見,但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例如,就抗震救災中資金使用的問題,對于社會上的某些質疑,是否能夠反應得再快一些,解釋得再清楚一些。確保捐贈錢物的使用高效透明,其意義超越經濟,事關民族凝聚力的長遠。

      地震發生后,外界震驚于中國政府動作之快,動員能量之大,同時也驚訝地發現,地震帶來中國民間力量的“井噴式爆發”。各種社會機構、非營利組織、慈善團體和志愿者,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

      地震發生之初,民間組織與志愿者的的參與讓驚恐無助的災民感到溫暖,分擔了政府的壓力。但在轉入重建后,政府“大包大攬”的模式回歸。據報道,目前服務于災區的志愿者不足萬人。這種現象同樣值得深思,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調動民間力量、中介組織的積極性,是時候了。

      數萬生命的隕落,也應該喚回我們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就像尊重和敬畏生命一樣。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人類自身的生活條件、人類的發展和幸福等,都離不開自然,所以,人們的活動應該遵守自然法則。

      如何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將成為下一步所有建筑規劃的重大命題。任何挑戰大自然極限和忍耐力的做法都應當緩行。

      災難是一面鏡子,照見一個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也照見一個國家的滄桑巨變。震后一年,回望汶川,回望天災過后家國變遷,是希望植根這片韌性土地的自我革新,不會隨時間消逝,不會被固有觀念和積習侵蝕。(完)

    【編輯:莊百萬
      ----- 國內新聞精選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