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生態種養、科技助力 “新農人”玩轉智慧農業 在希望田野上奏響致富“樂章”

    生態種養、科技助力 “新農人”玩轉智慧農業 在希望田野上奏響致富“樂章”

    2025年05月12日 10:49 來源:央視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央視網消息:近期,江蘇徐州市豐縣65萬畝小麥進入灌漿期。當地通過物聯網蟲情監測、無人機植保、科學調水等一系列措施,為夏糧豐產豐收提供保障。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農業病蟲害也有抬頭的趨勢。在徐州市豐縣,2025年,農業部門新升級了物聯網蟲情監測系統,24小時不間斷采集害蟲種類、數量及活動軌跡等數據,結合環境參數形成多維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

      根據物聯網蟲情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植保無人機在麥田上精準噴灑混合液。

      據氣象部門統計,2025年以來,豐縣累計降雨量60.9毫米,為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的四成。近期,當地農業、水務等部門根據自動氣象站反饋的天氣和土壤墑情信息,對灌溉水源進行科學調配,確保小麥能夠及時澆足灌漿水。目前,豐縣65萬畝小麥已基本完成兩輪精準灌溉,后續灌溉將視天氣情況作出調整。

      農田建氣象觀測站 數字化服務助增收

      在山東濟寧市兗州區,39萬畝小麥同樣進入了灌漿關鍵期。田壟間設置的各類氣象觀測設備,以分鐘級精度捕捉溫濕度、風速、土壤墑情等數據,為小麥增產提供科技保障。

      在濟寧市兗州區漕河鎮的麥田里,植保無人機正開展噴施作業。

      預警信息是山東省氣象服務中心通過App發送的。同時,農戶還能從上面隨時隨地監測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情況。而這些信息就來源于田間的氣象觀測站,像漕河鎮管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這套氣象觀測站,每天能生成近8000組數據。

      此外,氣象站的數據還為農業生產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農業專家可以根據長期積累的氣象數據,分析當地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為農民制定更加合理的種植計劃和生產方案。

      目前,當地已建成12套農業氣象監測站,可實現對溫度、濕度、降水、風速等關鍵氣象要素的分鐘級實時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服務。

      鴨子青蛙輪流“上崗” 綠色種稻好幫手

      目前,正值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在湖北省石首市的團山寺鎮,小鴨子和小青蛙也被安排加入了農田管理的隊伍,通過它們的“辛勤工作”減少化肥等用量。

      在石首市團山寺鎮長安村的農田旁,小鴨子的叫聲此起彼伏,它們迫不及待要去“上班管田”。這些鴨子是本地的小麻鴨,現在才20多天大,毛茸茸,十分可愛??蓜e小看它們,它們已經在這片稻田里工作了3天。

      除草、松土、施肥 小鴨子爭做稻田三項全能

      小鴨子們的工作積極性還不錯,歡快地奔向稻田。它們在稻田里面運動,用小腳丫踩踩這兒,翻翻那兒,就能為稻田松土。同時,小嘴也沒有閑著,只要發現雜草,就會立刻啄食,也就給稻田完成了除草任務。小鴨子會把水稻當作食物吃掉嗎?答案是不會,小鴨子們雖然“工齡”都很短,但是它們能準確分辨水稻和雜草,不會誤食。它們在稻田里活動產生的糞便也是天然的肥料,能讓水稻茁壯成長。一只小鴨子完成的工作是除草、松土、施肥,三項全能。

      在這片4500畝的稻田里,每天“上崗”的小鴨子有3萬只,平均每畝地有10到15只,而且每只小鴨子都很勤勞,幾乎是天一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來。農戶介紹,他們在最開始向農田里投放小鴨子的時候,會在鴨舍和在雜草比較多的地方撒上稻谷,來引導小鴨子們多吃雜草、按時回家。

      “鴨蛙稻”模式上新 助力綠色農業發展

      小鴨子們喜歡吃稻谷,它們會不會把稻田里的谷子也吃掉?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這里采用的模式是“鴨蛙稻”模式,5月放鴨、7月放蛙,在水稻進入抽穗期,也就是有稻谷的時候,15萬只小青蛙就會來接力管理這片農田,由它們來捕食害蟲,替代殺蟲劑。

      有了小鴨子、小青蛙的幫忙,再配合許多的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這里的化肥減量在46%,農藥減量能達到90%以上,既保護了環境,又恢復了土壤的肥力,讓這片稻田變得更加綠色、生態。

      智能農機顯身手 生態種養科技助力

      這里種植的是一種兩收的再生稻,這里進行了最后一片再生稻的插秧工作。無人駕駛的插秧機正在作業,只需要農技人員放置秧盤,秧苗就能夠整齊地種好。原來,這片田如果用傳統人工插秧,需要9個人干一天才能干完?,F在,無人插秧機只需要1小時就能搞定,而且秧苗之間距離非常標準,這也方便了小鴨子們的自由奔跑。

      距離這片農田不到1公里,還有為大田育秧的育秧工廠。在智能化的控制下,秧苗生長期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都能實現精準調控,讓種子在最適宜的環境中成長為茁壯的秧苗。

      育秧工廠采取的是立體層架,簡單來說就是秧苗住上了“樓房”,這樣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2000平方米左右的育秧工廠能為3000畝稻田提供秧苗。

      生態種養、科技助力,這里產出的大米每公斤的收購價比普通的雜交稻高出5角左右,每畝能夠增收1000元以上。如今,在整個石首市,已經有5萬畝農田采用這種模式,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致富“樂章”。

      “90后”“新農人”:從零學起 玩轉農機

      在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有一群“90后”“新農人”。他們通過全鏈條農機服務,為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長順縣擺所鎮,正在路邊吃午餐的這群年輕人是農業無人機飛手。最近,當地油菜即將進入結籽階段,他們要在結籽前這一關鍵時期,對全縣的7萬多畝油菜進行混合液噴灑。

      1996年出生的小伙兒陳金城是這個服務隊的小隊長。4年來,他從零學起,到現在能熟練操作無人機、旋耕機、插秧機等多種農機。他介紹,他們這個小隊的成員大多是“90后”,之前在廣東、湖北等地打工,有干過廚師的、自媒體的,還有安裝電梯的。大家陸續返鄉,想幫著村里的長輩,用新農機種地。

      除了推廣新農機,這群“90后”還搞起了研發,對農機進行本土化改良。

      現在,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訂單也源源不斷。2024年一年,他們為27萬畝田地提供了農機服務,大大提高了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率。

    【編輯:蘇亦瑜】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