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在這里,人與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在這里,人與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2025年06月29日 19:38 來源:人民日報
    大字體
    小字體

      走進四川閬中看千年古城保護傳承實踐——

      在這里,人與城相契相守(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四川盆地北部,一座閬中古城被嘉陵江環抱了2300余年。

      “卻望城郭如丹青”是詩人陸游留給閬中的詩句。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山、水、城在這方天地間相融相依。

      1986年,閬中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生活在閬中古城中的4萬多居民,用再平凡不過的煙火氣,延續著古城的千年生機。人與城相契相守,和城中93條井字形街巷、270多座民居院落一起,傳承著古城文脈保護的“密碼”,鋪展出一幅活態文化長卷。

      古城的老記憶,怎么留???

      不是靜態封存,而是讓其動態“生長”,守護好這份活態文化遺產

      據《說文解字》:“閬,門高也,從門,良聲?!鄙剿暮嫌诳?,水逕其三面,形如高門。臥于其間的閬中古城,成為“山水形勝之地,天人同樂之居”。

      史料記載,閬中在戰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后巴被秦所滅,秦惠文王始置閬中縣。自此“閬中”二字沿用至今,成為歷代郡、州、府、道治所,三國蜀將張飛曾在閬中鎮守7年。

      “閬中這座城市的名字就是活態傳承的體現,它一直沒變,成為體現傳統山、水、城相融的文化符號?!遍佒泄懦潜Wo專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柯敏介紹。

      柯敏從事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工作20多年,在他看來,這是一處體現中國人營城智慧,按照傳統人居環境理念不斷完善的城市典范。

      站在城中錦屏門前,柯敏指著眼前的街巷說,“‘唐宋格局、明清風貌’是古城的特色所在。所有的街道都呈井字形、棋盤狀分布,東西和南北走向規整清晰,所有主街寬度都是5至6米。這既體現了古人巧妙地應用嘉陵江閬中古城曲流的有利地形,也是衡量一座古城營造水平的重要標尺?!?/p>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閬中古城面臨改造、更新、拆建等一系列問題,古城面積不斷萎縮。古城居民疾呼,“如果古城消失,我們的歷史文化不就斷了嗎?”

      立法立規迫在眉睫,一場守護文化根脈的保護實踐開始——

      2004年7月,《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通過,從規定、保護到建設、管理,皆作出剛性規定,古城保護從此有法可依。2019年5月,條例進行修訂,新增“環境協調區”的保護概念。閬中古城保護范圍由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

      “不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規可循,明確具體保護什么,哪些紅線碰不得?!遍佒泄懦蔷皡^管理局黨工委書記、局長張玉杰介紹,閬中先后編制了《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方案,出臺《閬中古城維修規范》《閬中古城保護名錄編制管理辦法》等細則,建立古城保護名錄庫,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筑,從古樹名木到非遺等要素,全部納入。

      “禁止裁彎取直街巷、道路”“禁止擅自升高建筑物空間”“尊重歷史、精準維修、修舊如舊”……保護古城格局、街巷布局、院落格局,成為落在紙上、記在心里的準則。

      “對閬中古城系統性保護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不是靜態封存,而是讓其動態‘生長’,守護好這份活態文化遺產?!遍佒惺性奈锞指本珠L劉富立說。

      古城中,一棵500余年樹齡的黃葛樹在西街的閬中中學旁靜靜矗立、枝葉繁茂;張飛牛肉、白糖蒸饃、鍋盔、油茶……一家家街邊小店,用獨特手藝和味覺記憶傳承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深入街巷,居民晾曬的衣物、精心打理的花臺,散發濃郁生活氣息,維系著古城鮮活的生命力。

      “閬中是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要留住古城的老記憶、老樣子。如今的古城保護,已經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向‘我要保護’的轉變。如今人人都是守護者,人人都是守城人?!睆堄窠苷f。

      無市井,何來古城?

      “不遷學校、不遷居民、不遷市場作坊”,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

      清晨7點不到,古城東南的管星街已經率先蘇醒。不過幾條街巷的距離,只需一個轉角,便從寧靜走入了人潮——青石板路兩側,新鮮蔬果密密匝匝地沿路鋪滿;窄巷子里,擠滿了采買一日新鮮食材的古城人,10塊錢就能拎走一大袋當季的新鮮枇杷。這是城中一處農貿市場,早市尤為熱鬧。

      “古城保護,要保持歷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續性?!眲⒏涣⒄f。

      無市井,何來古城?古城保護,不僅要留住城,更要留住人。

      閬中古城景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王君梅細數:“古城內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共5所,城內及周邊有3個農貿市場、3條農貿街,還有300余家家庭小作坊。我們提出‘不遷學校、不遷居民、不遷市場作坊’,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用煙火氣留住人?!?/p>

      解決生活需求、改善居住條件,是留住人的第一步。

      54歲的龔涼清是古城“原住民”,他回憶:“早些年住古城的日子不易,上旱廁、用蜂窩煤,老屋低矮潮濕,蚊蟲老鼠是????!?/p>

      在嚴格保護肌理風貌的前提下,閬中古城啟動“微改造、精提升”:對破損路面、旱廁及水電氣網等進行系統改造,引入智慧消防系統,還配套建起5處停車場和40余個街角休憩點。

      跟隨龔涼清走進古城筆向街39號的閬中書院,不少游客正在閱讀小憩?!斑@里原是老絲綢廠宿舍,2021年開始改造。建筑的外觀和整體格局都在,內里卻融合了現代生活的便利?!饼彌銮逭f。如今的閬中書院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展示空間,定期舉辦全民閱讀、書畫、插花等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居民在古城中生活,更在古城中編織著生機。

      茍全華是土生土長的閬中人,如今經營著一家以扎染為特色的民宿客棧?!?0間客房,不僅留住了木質穿斗結構老院子的魂,也融入了傳統文化的韻??腿藗兡苡H手體驗扎花染色,帶走一份獨屬閬中的記憶?!逼埲A說。

      茍全華在古城做了十幾年導游,她深有感觸:“如果古城里的每家客棧都能講好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客棧故事,閬中的魅力就會越傳越遠?!?/p>

      “一店一招一特色,一家一院一文化”。在嚴格審批、合理規劃、有序建設下,古城引導居民居家“執業”,把自家老院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客棧。如今,“前店后廠、前鋪后居”的模式在古城中隨處可見,吃上“旅游飯”的古城居民已有上萬人。

      古城如磁石般吸引的,不只是不離故土的古城人,還有遠道而來的“新閬中人”。

      山東威海姑娘翟樹玲是一家以書為主題的客棧的負責人。開店之初,她想出“以書換宿”的點子,如今在客棧落地書架上,兩萬余冊藏書里承載了許多故事。

      讓人驚喜的是,客棧中還藏著一段古城墻?!爱敵跛L化嚴重,我們請工匠來進行修繕保護。如今它不僅是客棧的特色,更吸引著年輕人來感受歷史,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傳承著?!钡詷淞嵴f。

      一座古城,如何形神兼備?

      挖掘歷史文脈傳承,以文化賦予其精神內核

      2004年9月,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是四川閬中人,其參與創制的《太初歷》,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為后世的春節奠定了基礎。

      20年后,2024年12月,“春節”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在古城武廟街上的張家院子里,記者見到了77歲的張忠和?!拔覐男【蜕钤陂佒?,演川劇出身,扮演春節老人已經14年了?!泵康酱汗?,這位“春節老人”便會盛裝打扮,走街串巷,給古城居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祝福。

      春節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天文文化、蜀道文化……在閬中,多種文化互相交融滋養,構成了古城厚重的精神底蘊。如今,更多傳統文化新場景、新業態、新服務也在古城中集聚,煥發新彩——

      在保寧醋文化博覽園,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勇介紹,“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保寧醋釀造工藝的部分環節,感受保寧醋的獨特風味”;在絲毯織造技藝傳習展示中心,老師傅們坐在長條木凳上,向研學學生們展示“手工打結”技藝。

      “今日我是閬中來客,享受這迷人山水……”從華光樓碼頭排隊登上游船,就能于嘉陵江上欣賞一場夜游實景演出劇《客來閬中》。劇目以詩人杜甫受友人邀約來閬中做客為主線,輔以江上精彩的歌舞表演,配合嘉陵江兩岸的燈光,讓游人盡享一場文化視聽盛宴。

      一家旅拍店內,2名游客已經做好妝發造型,準備前往古城拍照。店主介紹,“‘漢服紀’活動已經連續在古城舉辦3年。古城古建和各類形制的傳統服飾很契合,我們為游客實現‘古代夢’,游客也為古城增添一抹亮色?!?/p>

      以特色文化為切入點,挖掘古城的歷史文脈傳承,一張張閬中文旅名片,有故事、有味道、有創意?!坝行蔚谋Wo是讓古城有神,必須要靠文化賦予其精神內核?!睆堄窠苷f。

      古城南街五十四號中院,因院中有一棵杏樹,被院主人冶青取名為“杏庭”。主題展覽、文化沙龍、讀書會、社區開放日……多種民間公益文化活動在院中時不時舉行。

      2020年,冶青從北京回到祖籍閬中定居,重新修繕祖屋?!跋M油ァ蔀樯鐣α抗步?、共創、共享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助力古城文化形象提升與傳播?!币鼻嗾f。

      在閬中,用一生去守護、探索古城的人還有很多。這座古城自有其獨特生命力,它從容不迫地在歲月中生長,卻無須“拔節”;它安放著綿長鄉愁,也承載著悠悠夢想。

      冶青講起父輩常提到的一條名為“水巷子”的窄街,說起“穿過小巷就能直接走到江邊”的舊事。打開地圖,記者尋訪這條小巷,走過青苔薄薄覆蓋的石板路,眼前山形水勢依舊。

      閬山高,閬水長。一座古城,流淌著人城相契的故事,延續著傳統與現代的脈絡,生生不息。古樹下的壩壩茶攤,有故人也有游人;城中的中天樓連通東南西北,穿行的人訴說過往,更講著當下,聊著未來。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何思琦

    【編輯:葉攀】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