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金”到“綠能”:資源型城市呂梁的轉型之路
山西呂梁,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因煤而興,因資源而重。作為中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之一,呂梁曾是能源保供的重要基地,也面臨資源枯竭、生態脆弱、轉型陣痛等多重挑戰。
在高質量發展和“雙碳”戰略背景下,呂梁主動轉變發展路徑,以鄉村振興為基礎、生態旅游和文化融合為突破、綠色產業為引擎,走出一條具有全球意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重塑發展的基礎單元
近年來,呂梁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鏈主+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產業體系,推動農村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現代農業與農村新業態,不斷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臨縣以棗木香菇產業撬動鄉村產業鏈升級,打造集千畝棗木香菇、羊肚菌、就業服務、技術研發、農業觀光為一體的農文旅康融合示范園區;中陽縣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平臺,建立研發中心、建設產業園區、強化政策扶持、創新種植模式、創建區域品牌、開拓產品市場,全力推動黑木耳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這些實踐不僅改善了民生,也重塑了農村經濟結構,為綠色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綠色產業: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從“黑金城市”到“綠能基地”,呂梁正在實現從資源依賴向綠色驅動的深刻轉變。傳統煤炭行業不斷推進清潔高效利用,新興綠色產業加快培育發展。
孝義市聚焦“氫能+儲能+裝備制造”,打造全省領先的新能源產業集群;離石區推動鋁工業綠色升級,向循環經濟和高端制造延伸;汾陽市則將傳統釀酒產業與綠色制造技術結合,形成低碳、環保的新業態。
呂梁正通過綠色園區建設吸引環保裝備、生態建材、新能源等產業入駐,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向全球釋放出綠色轉型的信心與能力。
生態旅游+文化融合:推動綠色發展的“軟實力”
呂梁是一片既有自然風光、又富歷史積淀的土地。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生態+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把傳統資源轉化為新型消費。
黃河岸畔的磧口古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經保護修復和業態創新,如今已成為融合古商道文化、黃河文明與青年創業的旅游熱地。柳林、汾陽等地則依托紅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集教育、體驗、休閑為一體的文旅產品。
呂梁還大力推動“非遺進景區”“文化下鄉”,鼓勵年輕創作者參與鄉村文化重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探索現代表達,為世界展現一個生動而立體的中國鄉村樣貌。
制度與人才保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路徑的選擇,更是制度與人力的重構。呂梁深入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制度試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如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等,推動“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同時,呂梁高度重視人才支持與青年回流。通過“呂梁英才”工程、“呂梁山護工”品牌升級、返鄉創業政策激勵等,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扎根基層,在綠色發展中找到個人價值與職業未來。
在講好中國地方轉型故事的篇章中,呂梁的發展轉型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再生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回應了國內經濟結構優化的需要,也為世界提供了欠發達資源城市走向綠色現代化的實踐范式。
在全球氣候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共同議題的當下,呂梁正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地方如何在歷史負重中迎接未來,以轉型突破實現共贏發展。
作者:楊姝影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