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東西問丨鄧玉萍:中非共“逐”綠 如何轉動共贏之匙?

    東西問丨鄧玉萍:中非共“逐”綠 如何轉動共贏之匙?

      中新社長沙6月17日電 題:中非共“逐”綠 如何轉動共贏之匙?

      作者 鄧玉萍 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

      綠色發展正成為中非合作雙向奔赴、走深走實的鮮明注腳。自《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個三年規劃實施以來,中非“九項工程”中的綠色發展合作從理念共識邁向項目深耕,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平等互利、聚焦實干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提供了重要范式。

      中非綠色合作碩果盈枝

      自2021年《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啟動以來,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已實現從藍圖到實景的跨越式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具體表現為:

      一是清潔能源建設合作躍上新臺階。中國企業深度參與非洲能源轉型,已在非洲實施了數百個清潔能源發電和電網項目,南非德阿風電站、肯尼亞加里薩光伏發電站、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等已成為當地綠色轉型標桿。截至2024年底,中非合作建設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累計已超過1.5GW,為非洲緩解能源短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支持。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5日至27日,2025年南非國際太陽能暨儲能展在約翰內斯堡舉行。多家中國企業攜前沿技術、產品參展。 中新社發 吳勤堅 攝

      二是生態保護合作成效顯著。中國的治理荒漠化經驗被推廣應用于跨越撒哈拉沙漠南緣11個國家的“綠色長城”計劃。中國援建的野生動物保護設施已遍布非洲多國,為非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綠色合作機制持續完善。2024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中非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圓桌對話”凝聚共識,雙方發布《關于加強中非綠色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倡議》;同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立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綠色發展合作邁入機制化、系統化的新階段。

      非洲綠色轉型的潛力與挑戰

      非洲綠色發展的畫卷上,潛力與制約交織。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統計報告》顯示,非洲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近十年實現近乎翻倍的增長,從2015年的34.7GW躍升至2024年的66.8GW,太陽能、水電、風電增勢迅猛。

      然而,資源稟賦與開發程度嚴重失衡:非洲坐擁全球約60%的可開發光伏資源,實際發電量卻僅占全球1.2%左右;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僅占非洲電力消耗量的6%。

      深層瓶頸更制約轉型步伐:政策執行存在“最后一公里”難題,公眾參與不足、監督評估機制缺位;深陷“貧困-人口-環境”惡性循環,經濟過度依賴資源粗放開發;綠色基建滯后、技術水平薄弱、融資渠道狹窄;綠色金融體系根基不穩,私人資本參與度低、監管不足。

      盡管挑戰嚴峻,但非洲綠色發展機遇無限:政策層面,各國依據自身國情制定了涵蓋能源、氣候等多領域的適配性戰略規劃;資源層面,水能、風能、光伏開發潛力空間廣闊;市場層面,年輕人口紅利、城市化進程與消費升級共同孕育著全球增長最快之一的可再生能源市場。

      中國系統性綠色轉型經驗的借鑒

      中國綠色發展的轉型經驗能為非洲提供重要借鑒,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綠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中國緊抓“雙碳”戰略機遇,通過優化產業存量和增量布局,推動產業結構與資源環境相適應、與區域發展相協調,實現了從高耗能向綠色低碳的結構性轉變。這一經驗對仍處工業化初期的非洲國家具有重要啟示。

      二是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強化供需雙向互動。截至2024年底,中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升至28.6%,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3.2%。更突出的是,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突破20億千瓦,達到20.17億千瓦。其中,風電、光伏合計裝機達到15.3億千瓦,超過火電裝機。這一轉型路徑可為非洲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提供現實參照。

      

    2021年9月27日,第二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舉行,中非合作的肯尼亞基佩托102MW風電項目模型亮相展區。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三是環境治理與制度規范雙重保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不斷完善環保法律法規,落實地方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形成了“政策引導、法律約束、責任落實”的三位一體保障機制,為非洲完善綠色發展治理體系提供了制度參考樣本。

      四是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中國建立了政府綠色采購、綠色技術創新評價認證、綠色設計產品評價、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綠色工廠建設示范等全鏈條創新體系,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綠色產業升級。這一模式有助于非洲將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實現綠色技術的本土化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經驗的核心在于系統性思維和漸進式推進,既注重頂層設計,又強調實踐探索,能為各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提供可操作的路徑選擇。

      中非共“逐”綠 轉動共贏之匙

      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具有深刻的戰略契合性和結構性互補優勢,這種合作關系超越了簡單的供需匹配,體現了新型南南合作的時代特征:

      一方面,天然契合優勢明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綠色轉型經驗更貼近非洲實際,發展路徑具有更強的可復制性和適用性。與傳統西方援助模式不同,中非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原則,避免了援助依賴關系,更容易構建持久的伙伴關系。

      

    2024年10月28日,贊比亞國民議會議長內莉·穆蒂率代表團到訪青海。圖為代表團一行在位于西寧的青海省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參觀。中新社記者 薛蒂 攝

      另一方面,資源稟賦高度互補。非洲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關鍵礦物資源,如鋰、鈷、鎳等新能源電池材料,而中國在綠色技術、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種互補性為構建完整的綠色產業鏈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要真正轉動共贏之匙,需在多個層面實現機制創新:

      戰略融合是前提。推動中國“雙碳”目標與非洲各國的綠色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形成政策協同效應,確保合作方向一致性。

      產業協同是核心。從簡單的項目輸出轉向產業鏈協同發展,通過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標準互認等深層次合作,實現產業升級和能力建設雙重目標。

      金融創新是保障。探索建立中非綠色發展基金、綠色債券等創新融資工具,破解綠色項目資金瓶頸,為合作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治理完善是關鍵。建立中非綠色發展合作的定期對話機制和評估體系,及時調整合作策略,確保合作成果惠及雙方民眾,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中非綠色發展合作探索的新路徑,還以鮮明的“平等性、務實性、創新性”,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創新和實踐示范。未來,隨著合作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持續深入,中非綠色發展合作有望成為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和南南合作的重要引擎,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目標貢獻更大力量,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生動實踐。(完)

      作者簡介:

      

    鄧玉萍。作者供圖

      鄧玉萍,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入選芙蓉計劃青年人才項目。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資源環境經濟學。已出版專著2部,并在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The World Economy、《管理世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斗侵蘧G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