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東西問丨丁玉華:麋鹿歸鄉重生為何有“世界野生動物保護中國樣板”之譽?

    東西問丨丁玉華:麋鹿歸鄉重生為何有“世界野生動物保護中國樣板”之譽?

      中新社鹽城6月19日電 題:麋鹿歸鄉重生為何有“世界野生動物保護中國樣板”之譽?

      ——專訪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原副主任丁玉華

      中新社記者 谷華

      麋鹿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因其角像鹿、面像馬、尾像驢、蹄像牛,又被稱為“四不像”。100多年前,麋鹿一度在中國本土絕跡。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土——江蘇鹽城。如今,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麋鹿種群數量超過8500頭,基本實現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的目標。

      麋鹿種群是如何在中國壯大的,這一成就為何被譽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近日,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原副主任丁玉華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麋鹿跨越萬里的遷地保護是如何實現的?

      丁玉華:江蘇鹽城大豐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沿海區域曾出土大量麋鹿的骨骼和亞化石。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江蘇鹽城黃海之濱,保護區也應運而生。

      想要保護麋鹿,必須讓麋鹿生存下來。首先是引種擴群,自從麋鹿引進回來,保護區工作人員就深入研究麋鹿的生活習性和繁殖規律,通過兩年時間讓麋鹿適應了大豐當地的自然氣候、水土食物。

      在保護區工作的第一批人非常拼命。1987年,保護區迎來第一頭麋鹿寶寶,這個消息讓整個保護區歡騰起來。

      其次是行為再塑,經過兩個繁殖周期,讓引進的麋鹿基礎群在保護區較大范圍內自然識別可食植物,逐步降低人工投料補飼比例,不斷恢復其采食、繁殖、尋水、警戒、自我保護、御寒等行為。最后是野生放歸,保護區在1998年進行了世界首次麋鹿野生放養,隨后還進行了多批次放養,麋鹿通過在黃海濕地的野生生活,適應了自然環境,自然繁衍、擴大種群。

    麋鹿在濕地上休憩。孫華金 攝

      目前,這里建成了世界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基因庫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麋鹿種群數量超過8500頭,其中野生種群數量已突破3500頭。

      在保護麋鹿的同時,保護區通過科學規劃,持續推進濕地生態修復,為麋鹿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其他動植物也得到了有效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麋鹿的“朋友圈”也不斷擴大。

      中新社記者:為了令麋鹿的跨國遷地保護成功,中英兩國作出了怎樣的努力?

      丁玉華:清末,曾有一批麋鹿從中國運至國外,在麋鹿于中國絕跡后,保留了復興的火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收集了歐洲僅存的18頭麋鹿放養在烏邦寺莊園?,F在分布在世界各地動物園、保護區的麋鹿,都是這18頭麋鹿的后代。

      1985年,北京成立了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實施中英兩國麋鹿重引進項目,制定并實施了麋鹿種群復壯、遷地建群、野化放歸“三步走”戰略,開展繁育保種、飼養管理、疾病防控、棲息地恢復、野外放歸等科技攻關。

      麋鹿回歸大豐的第二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特意從英國來到大豐,了解麋鹿在中國的生活情況,并分享了很多麋鹿飼養經驗,期盼麋鹿種群能夠在故土發展壯大。

      近年來,中國還與英國烏邦寺莊園、世界自然基金會等機構聯合開展麋鹿的種群監測、基因多樣性評估等研究工作,合作推動麋鹿種群繁衍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時,中英兩國的高校及麋鹿保護機構的專家學者,就麋鹿種群建設、麋鹿棲息地監測、麋鹿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以及鹿類動物研究等開展合作,不斷提升麋鹿的保護水平。

    麋鹿寶寶。孫華金 攝

      中新社記者:這一事件對全球野生動物保護有何借鑒意義?

      丁玉華:從繁盛到本土滅絕,從重新引進到成功野放,中國對麋鹿的遷地保護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被譽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是物種遷地保護的典范。為全球瀕危野生動物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中國非常重視野生動物保護,麋鹿這一成功案例充分證明,通過科學的保護、持續的投入以及國際間的緊密合作,瀕危物種也能夠得到有效恢復。麋鹿保護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護、遺傳多樣性、保護區及其周邊動物疫源疫病的防控工作等方面提供借鑒。

      每年都有很多的外國友人、留學生和國際機構來到保護區參觀交流,他們對保護區的麋鹿馴養、濕地保護、生態旅游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非常感興趣,認為保護區不僅生態環境優越,還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監測麋鹿的健康狀況,稱贊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保護區的科學化管理。

    一群麋鹿在水中奔跑。孫華金 攝

      中新社記者:當下應如何更好通過跨國合作進行物種的保護?

      丁玉華:野生動植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稀資源。保護、繁育并合理利用這些野生動物資源,對于維系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以及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均具有長遠作用。作為生物多樣性大國,中國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在助力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科研方面,中國和全球的動植物科研機構在野生動物生態學、行為學、病理學等方面開展科研工作,為野生動植物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等提供科學幫助,創造了一批可落地、可應用轉化的科研成果,為野生動植物種群保護的科學化、精準化、智慧化建設與管理提供科技支撐,進一步提升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技保障能力。

      在宣傳科普方面,世界各國的青少年可以開展野生動植物相關的科普展示、跨國研學、文創設計、影視作品等文化交流活動。野生動植物文化資源的開發,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也能吸引民眾將更多目光投向野生動植物保護,讓文化賦能野生動植物保護,動員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到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稀有珍貴野生動植物還能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不僅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也為各國提供開展合作的平臺。(完)

      受訪者簡介:

    丁玉華。受訪者供圖

      丁玉華,研究員,資深麋鹿保護研究專家,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和長江大學客座教授。在國內外專業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撰寫出版了《中國麋鹿研究》《麋鹿研究與管理》《大豐麋鹿與生物多樣性》《麋鹿簡史》等專著和科普讀本17部,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項,其中6項成果填補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17項成果獲國家、省、部、市科技一、二、三等獎。

    【編輯:付子豪】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