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鄉村行·看振興)廣西龍脊梯田:背簍變遷見證千年農耕傳統魅力

    (鄉村行·看振興)廣西龍脊梯田:背簍變遷見證千年農耕傳統魅力

      中新網桂林6月1日電 題:廣西龍脊梯田:背簍變遷見證千年農耕傳統魅力

      作者 周利朔 歐惠蘭 楊宗盛 莫偉雯

      龍脊梯田是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境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層層疊疊的梯田鐫刻著中國農耕文明的年輪。曾經在龍脊梯田村民手中的竹編背簍工具,隨著時代發展,也見證著傳統農耕與現代旅游的融合,成為龍脊梯田變遷的鮮活見證。

      龍勝縣龍脊鎮大寨村60歲村民潘廣英回憶說,她家一直種植3畝多的梯田水稻。2003年村里通路開發旅游前,家家戶戶的背簍主要用來背自家種的青菜、紅薯等農產品,翻山越嶺幾個小時到龍脊鎮集市售賣,常?!皟深^黑”。

    圖為龍脊梯田景觀。(無人機照片)楊宗盛 攝

      “2003年村里發展旅游后,村民的背簍除了背青菜、野果子,還幫游客背行李。之后通過完善道路建設,村里通往各組的路修通,民宿安排車輛到山腳接游客,2012年大寨村梯田也建了觀光纜車,如今家里開了民宿,游客樂于體驗當地農家生活,我又背著背簍帶游客到后山采摘青菜、野果子,春季挖竹筍?!迸藦V英說。

      正值中國傳統“端午”假期,潘廣英家里的民宿有10間客房接待了外地客人,“我提前兩天包好了粽子,這幾天我就專心忙廚房的事了?!迸藦V英說。

    5月2日,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古壯寨,村民在梯田上開展農耕勞作。潘志祥 攝

      龍脊梯田由于海拔高,氣溫低,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基本由當地村民自己種植。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賦能,龍脊梯田在農業生產方面,小型旋耕機已替代了部分人力勞作,生產效率得以提升。

      種了幾十年水稻,如今經營著兩家民宿的村民潘保玉說:“我家有農田4.5畝,平時自家管理,到了收割等農忙時節,我會請鄉親來幫忙。近年來也有旅行社組織一些家長和孩子來村里體驗割稻子等農事活動?!?/p>

      龍脊鎮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余瓊通介紹,為統一水稻標準,自2022年開始,全村統一購買發放耐干旱耐風、成長周期穩定、適應本地氣候、稻谷產量高的稻谷品種,梯田旅游水稻景觀能整體呈現。

      四季皆景的龍脊梯田,正演繹著傳統農耕的現代突圍。龍脊村民通過“種田補助+旅游分紅”“農耕文化研學+民族節慶體驗”模式,讓9個村寨民眾吃上“旅游飯”。

    5月2日,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古壯寨舉行一年一度“開耕節”,外國游客在體驗農耕勞作。潘志祥 攝

      近年來,龍脊梯田景區將每年的開耕節、梳秧節、曬衣節等傳統農事升級為沉浸式體驗項目,重現耦耕、耙田、手工插秧等稻田勞作場景,眾多中外游客樂于體驗農耕文化活動。

      5月2日,龍脊古壯寨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開耕節”,吸引上萬名中外游客前來參與體驗。葡萄牙游客Joao Branco挽起褲腳,在梯田間體驗了一回傳統農耕勞作。

      桂林龍脊旅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文家表示,景區采取“一田生五金”機制,將旅游收益用于反哺生態保護。

      “2003年全村共分紅2.5萬元(人民幣,下同),2008年增加到十幾萬元,2015年已突破百萬元,2019年達到720萬元,2024年共分紅693萬元?!闭f起每年村寨的“年終獎”,余瓊通如數家珍。分紅涵蓋梯田維護費、種田補助、延期收割及索道分紅等方面,惠及廣大村民。經過一代代村民努力,2022年,龍脊梯田大寨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完)

    【編輯:劉陽禾】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