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活態傳承徽派古建筑:“鹿鳴堂”和“博觀樓” 在上海高校重生

    活態傳承徽派古建筑:“鹿鳴堂”和“博觀樓” 在上海高校重生

      中新網上海6月8日電(記者 陳靜)記者8日獲悉,歷經三年營造,兩棟粉墻黛瓦、四水歸堂的徽派傳統建筑——重新亮相世間,分別以“鹿鳴堂”和“博觀樓”之名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泮池邊重生。這兩棟建筑的移植和復建,在校園中營造了宜人的文化交流空間。

    “鹿鳴堂”和“博觀樓”在上海大學重生。(聞道園供圖)

      “學校將保護好、研究好、活化利用好兩棟徽派建筑,讓它們融入校園,讓它們真正在校園‘活’起來,‘傳’下去?!鄙虾4髮W黨委書記成旦紅對記者表示,兩棟徽派建筑為學校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場域,是中華文脈在校園的一次重新“激活”,是時代青年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這兩棟徽派建筑由聞道園創始人王衛無償捐贈,中國僑商會常務副會長陳家泉捐資完成復建。上海大學授牌聞道園為上海大學古建筑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博教學研究基地,授牌“鹿鳴堂”“博觀樓”為“中國非遺傳承創新實踐基地”。

    徽派古建筑“鹿鳴堂”“博觀樓”揭牌。(聞道園供圖)

      鹿鳴堂,名出《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章反映了宴會中的歡樂、禮樂與教化,校園中的這座傳統廳堂將成為學術研討、名家講座等活動的雅集空間。據介紹,鹿鳴堂原為安徽佛嶺官廳,始建于清咸豐辛亥年(1851),占地114平方米,是典型的三開間兩進式小型家廟。鹿鳴堂的木構架具有“肥梁瘦柱”形態特征,展現了徽派廳堂典型的美學意趣。

      博觀樓,名出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著作《文心雕龍》,原為浙江富陽雕花樓,始建于民國初年(1912),占地183平方米,內有天井,主體部分為兩層樓房,三間兩弄,廂房進深較小,是典型的三合院住宅。

      據了解,坐落在上海寶山羅店鎮的聞道園,被業界譽為“古建筑異地保護的典范”。這里佇立著數十座古色古香的徽州老宅、古橋、古亭、戲臺。20多年前,王衛與朋友在安徽鄉間游歷,黛瓦、粉壁、馬頭墻的徽派古民居建筑之美深深吸引著他們??墒钱敃r在安徽的一些農村,修復一幢稍有規模的古宅所需費用,憑當地人的年收入,根本無力承受。日久天長,一些古宅或受潮霉爛,或坍塌廢棄。不少精美木雕被住戶丟棄。王衛將這些當地人眼中的“廢物”,當做寶貝,一件不落地運回上海;或者按原貌維修重建,或者進行防腐、防蛀處理后暫時保存起來,等待日后逐一恢復原貌。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而應是活態傳承的創新實踐?!蓖跣l說,“有人住”最符合房子居住的原意,也是保護老宅最好方法。他認為,擁有百年校史的上海大學與古建筑“歷久彌新”的氣質不謀而合?!吧虾4髮W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建筑遺產活化利用等領域的前沿探索,讓我們看到古建筑技藝與學術研究的同頻共振。這也是兩幢百年古宅之幸?!蓖跣l表示,聞道園愿與上海大學攜手,將這兩幢建筑打造成一座沒有圍墻的傳統文化基因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表示,“古建筑進高?!睘閷W校創造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古建筑保護與研究的新契機,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新平臺。他希望進一步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協同探索育人新模式,構筑合作新生態,實現高校與產業發展共生共長;進一步用好“徽派古建筑”平臺資源,協同打造傳統文化研究、傳承、創新高地。(完)

    【編輯:張子怡】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