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留學生河北“取經”:把中國農業技術“譯”進非洲田野
中新網邯鄲6月11日電 題:非洲留學生河北“取經”:把中國農業技術“譯”進非洲田野
作者 趙丹媚 艾廣德 邢璐
6月的華北平原,微風吹過,麥浪滾滾。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的一條鄉間小道上,“中非科技小院”的留學生王子(Prince Torkornoo)開著電動三輪車,載著同學拐進了一個小院。
這個小院是“塔寺橋科技小院”,包括王子在內的3位非洲留學生在此學習蔬菜種植技術。檢測土壤肥力,到田間察看作物長勢,向老師學習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這些都是他們在曲周的學習內容。

“‘中非科技小院’讓我學到更多精細化操作?!痹诩蛹{有近10年農業教學經驗的王子坦言,他在中國發現了更多農業“細節”:“比如,要根據土壤測試結果,精準確定種植密度和施肥量,這些帶給我很大啟發?!?/p>
王子所說的“中非科技小院”是2019年啟動的中非農業教育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負責實施。
“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之一、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焦小強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在河北曲周成立全球首家“科技小院”。隨著“科技小院”在中國取得成功,2019年,在中國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以曲周實驗站為基地,啟動“中非科技小院”項目,它以借鑒中國農業發展經驗、破解非洲農業發展困局、解決糧食問題為初衷。
焦小強說,非洲的農業生產大多由小農戶主導,這與中國農村的情況極為相似?!暗侵薜霓r戶技術不到位,他們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投身農業生產,在發展中做研究,在研究中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與轉型?!?/p>
截至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已為非洲13個國家培養了90余名高素質農業人才,在馬拉維、肯尼亞等國家成立了4對“中非雙胞胎科技小院”。
這些非洲留學生在“中非科技小院”按照“1+1+1”模式培養,即第一年在中國進行理論學習和“科技小院”實踐教育,第二年回到非洲農村與當地農戶一起開展實踐工作,第三年返回中國總結提升。
這樣的培養模式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據曲周“前衙科技小院”負責人佘宗港回憶,一位馬拉維留學生回國后,成功將當地玉米產量提高了約4倍?!霸S多留學生起初難以相信中國的玉米、谷子畝產之高,直到他們親身實踐,并將所學帶回家鄉應用推廣?!辟茏诟壅f。

在距離“前衙科技小院”約2公里的“蘇小營科技小院”,肯尼亞留學生大衛幾乎每天都會給自己安排上學習中文、干農活、看文獻的日程?!皠倎磉@里時最擔心的就是語言交流問題,但好在現在有翻譯軟件,老師也會英文,而且我們也有中文課?!贝笮l說,在小院的日子豐富多彩,他會和村民一起打籃球、唱歌、跳舞,也會教孩子們學英語?!拔疫€參與過村里的電商直播,這對非洲農村發展也很有借鑒意義?!?/p>
在曲周學習的日子,大衛每天都會寫下日記。他希望學成回國后能成為一名“翻譯”,將他在中國所學的現代農業技術“翻譯”給當地農戶,應用在他的國家。
此刻華北平原的麥香,正是大衛未來要“翻譯”給家鄉的關于豐收的第一課。(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7日 15:38:15
- 2025年07月17日 14:50:05
- 2025年07月17日 13:53:26
- 2025年07月17日 13:38:37
- 2025年07月17日 1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