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yuu6c"></option>
  • 海洋痕量金屬如何分布?最新研究發現“自下而上”元素循環機制

    海洋痕量金屬如何分布?最新研究發現“自下而上”元素循環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長久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海洋痕量金屬的分布主要受“自上而下”的過程控制。中國學者最新領銜完成的一項研究顛覆了傳統認知,發現海洋痕量金屬“自下而上”的元素循環新機制。

      這項海洋元素循環領域的重要突破研究,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杜江輝和美國、瑞士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傳統解釋存在矛盾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杜江輝介紹說,海洋中的痕量金屬一般是指在每1千克海水中總量低于1微克的金屬元素,如鐵、鎳、銅、稀土元素等,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它們不僅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統運轉的營養元素,還是科學家解讀海洋和地球系統演化歷史的示蹤劑,更是支撐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資源。

    本次研究模擬海水釹元素含量分布。杜江輝 供圖

      在“自上而下”的傳統模型中,海洋元素主要來自于表層的河流和風塵輸入,而有機質等生物顆粒就像無數微型的“快遞員”,將吸附的金屬自上而下運輸到深海,并在分解過程中釋放這些金屬。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解釋與許多金屬元素在深海的分布規律存在矛盾。

      取得三項關鍵認識

      為破解傳統認知無法解釋深海金屬元素分布的問題,研究團隊此次綜合海水與沉積物的觀測,并結合元素的水柱與沉積物中的循環模擬,在已有觀測數據基礎上,重新評估不同顆粒對金屬元素的吸附能力。通過在太平洋深海系統采集并分析水柱-沉積物界面的海水、孔隙水和沉積物樣品,并基于先進模擬系統,研究團隊建立金屬元素的早期成巖模型,定量刻畫出海底元素通量。

      隨后,研究團隊進一步構建一個三維的海水元素循環模型,量化水柱顆粒清掃與海底通量對海水中金屬元素分布的影響。該研究通過觀測與模型的深度融合,系統解析了金屬元素從海洋表層到海底的完整循環過程,并取得三項關鍵認識:

      首先,發現錳氧化物在深海顆粒吸附中起主導作用,盡管其在深海顆粒物總量中占比不足1%,卻貢獻了50%以上的稀土元素吸附量,顛覆了生物源顆粒主導水柱清掃過程的傳統認知。

      其次,揭示深海中活躍的海底通量機制??紫端牡厍蚧瘜W分析和模擬表明,深海沉積物通過氧化性成巖作用向上覆水體釋放金屬元素,該過程受有機質分解驅動,孔隙水的酸堿度值降低、有機配體含量增加,促使錳氧化物釋放其吸附的金屬。

      最后,研究提出“自下而上”的元素循環新框架。其模型顯示,傳統的可逆清掃機制實際造成海水溶解金屬的凈損失,必須依靠海底通量來維持深海金屬元素質量平衡。釹同位素分析進一步表明,約10%至30%的通量來自沉積物中火山硅酸鹽物質的風化,揭示出一種此前被忽視的全新物質來源。

      發現缺失的關鍵拼圖

      杜江輝指出,這項研究發現海洋元素循環中缺失的關鍵拼圖,不僅革新學界對痕量金屬在海洋中循環方式的理解,也揭示在深海痕量金屬元素循環中海底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關鍵角色。

    本次研究的太平洋深海海底。杜江輝 供圖

      在理論層面,提出水體顆粒吸附與沉積釋放耦合的元素循環新模型,為解釋銅、鎳等海洋痕量金屬的分布提供了統一框架。

      在資源層面,闡明深海稀土富集機制,指出水體過程而非沉積后改造是控制海底金屬礦藏形成的主因。

      在地球系統科學層面,突出洋中脊熱液來源錳氧化物在海洋元素循環中的核心角色,并揭示海底硅酸鹽風化的潛在碳匯效應,從地球系統科學維度為未來研究提供新視角、指明新方向。(完)

    【編輯:李巖】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观看_老肥女一区二区三区综合网站_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_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 <option id="yuu6c"></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