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記錄十年研培 古老非遺煥發青春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中國共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997人。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起實施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記錄工作,已開展記錄工作的傳承人2290人,其中已完成記錄工作的傳承人1279人。在記錄過程中離世的有71人,完成記錄工作后離世的有397人。
這樣的記錄已經進行了十年,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中國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田苗以“眼睛”來比喻記錄工作,“非遺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對抗遺忘最好的方式就是記錄。十年來我們留住了非遺的精微與壯觀,也留下了傳承人的芳華與絕學。這份記錄就像一雙眼睛,既是我們認識自己的眼睛,也是后代認識我們的眼睛”。
一邊是記錄和保存,另一邊是傳承和傳播。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坦言,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浪潮中,非遺面臨著諸多挑戰。許多傳統技藝后繼乏人,一些民俗活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部分項目面臨著失傳危險。
他說,協會近年來發起的“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和“青年非遺視頻創作哺育行動”,一手扶持傳承,一手發力傳播。首期入選扶持計劃的20位傳承人,普遍具有大專和本科學歷,還出現了碩士、博士身影,彌補了以往“重技能、輕文化”的傳承短板;哺育行動則希望為傳承人和視頻創作人構建交流互鑒的平臺,以“內容+創意”助力非遺“破圈”。

同樣持續十年的,還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2015年起,先后有149所院校舉辦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1萬人次;各省區市同步開展研培工作,參與院校超過200所,惠益傳承人群超過20萬人次。
這一研培計劃,正為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源源不斷提供碰撞的火花。
“90后”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2016年參加鄭州輕工業大學組織的研培班,現已獲得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稱號的他,對為期一個月的研培念念不忘,“特別開闊眼界,現當代的雕塑給我很多靈感,就好像一個喝慣了豆漿的人突然嘗了一杯咖啡,這樣碰撞一下能出現新的味道”。他借用新的藝術形式豐富剪紙的藝術表達,《剪紙空間裝置》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徐州香包的“95后”傳承人孫歌堯,通過在江南大學的研培學習,設計并制作出創新款式的香包,和奶奶王秀英一起,帶動本村600余名婦女實現創業、再就業。在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徐州香包年產值已達1000萬元人民幣。
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文化接力。傳統與現代之間,古老非遺正煥發青春。(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7月11日 20:12:46
- 2025年07月11日 14:51:23
- 2025年07月11日 14:28:02
- 2025年07月11日 09:37:48
- 2025年07月11日 0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