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廣州!
絕大多數城市的誕生
都離不開一條江河的滋養,
廣州也不例外。
珠江,中國境內第三長河,
是廣州的立城之本、營城之源。
受益于珠江的水道資源,
廣州成為中國最早進行對外通商的港口,
秦漢時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
清代中期,廣州“一口通商”,
全國各地貨物紛紛運抵廣州,
再漂洋過海,銷往全球市場,
海上貿易繁忙如斯。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廣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目前,廣州港有150多條外貿航線,
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已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廣州,這座千年不衰的商業港口,
向海而生、因商而興。
開放包容,是這座城市的底色。
到廣州,一定要打卡千年古村——黃埔村!
在廣州海珠區東南隅,
有一個繁衍了1000多年的古老村子,
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它就是古代粵海關的所在地——黃埔村。
黃埔村三面環水,
西南邊鄰接黃埔古港景觀區。
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
黃埔村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清代“一口通商”時期,
黃埔古港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
黃埔的粵海關成為“海上第一關”,
外洋船舶在黃埔村
辦理卸貨、通關和回程手續,
形成“夷舟蟻泊”的景觀,
瑞典“哥德堡號”、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等
著名商船都曾停泊于此。
雖然黃埔古港已經退出了
對外貿易的歷史舞臺,
但“海上第一關”仍然雄踞在港口,
村里還保留了大量的遺跡和文物,
包括古民居、古港碼頭、
古港公園、鳳浦牌坊等,
走進黃埔村就好似穿越回百年前的嶺南,
在這里可以尋覓到逝去的海關歲月。
跨越千年,黃埔古港的余脈延續到了
如今繁忙的黃埔新港——廣州港。
在珠江東岸黃金十公里岸線上,
一個全新的黃埔大港正蓄勢騰飛。
到廣州,一定要逛千年古道——北京路!
外地人到廣州,
有“不到北京路,不算到過廣州”之說。
北京路,這條廣州古代城市中軸線,
雖經歷千年變換,但其活力依然,
一步步走在廣州繁榮的最前端,
堪稱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
漫步在北京路,很難不被道路旁
充滿嶺南風情的騎樓所吸引,
年代感十足,別有韻味。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民國初期,廣州出現大量騎樓,
它是嶺南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
同時也承載了廣州商業的輝煌歷史,
北京路是廣州騎樓街的典型代表之一。
北京路不僅是
百年老店和廣州老字號商鋪的集中地,
而且還匯聚了廣州百貨大廈、
新大新公司等知名百貨商店。
盡管廣州商業街多如牛毛,
這里仍然是廣州
最有人氣、最熱鬧的商業街之一。
作為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
北京路附近一帶保存有
十多個朝代的歷史文化古跡,
包括南越王宮署遺址、千年古道遺址等。
千年古道北段遺址位于北京路中段,
層層疊壓了11層路面,
由上而下分屬民國、明清、宋元、
南漢、唐代等5個歷史時期。
走在北京路上,
我們能從這些古道中感受濃郁的歷史底蘊。
到廣州,一定要體驗西關風情!
作為廣州舊時繁華的商業區,
西關曾是嶺南上流社會人士的聚居地,
他們居住的房子也頗有來頭,
被稱作“西關大屋”,
堪稱廣州傳統建筑的瑰寶。
西關大屋最容易辨認的三大特征
就是矮腳門、趟櫳門和大木門。
西關大屋在清末民初鼎盛時期有800多間,
現在尚存不足100間。
在荔灣湖畔的泮溏五約,
多間西關大屋被活化改造成咖啡廳、文創店,
老房子再迎蝶變、煥發新生。
西關還有“廣州最美騎樓街”恩寧路,
恩寧路建于1931年,
是廣州騎樓最多的馬路,
走過近百年的恩寧路,分布著十幾處古跡,
最有名的是八和會館、詹天佑故居等。
依恩寧路而建的永慶坊,
近年來成為網紅打卡點。
永慶坊東連上下九地標商業街,南銜沙面,
是首個荔灣舊城微改造項目,
基于原來外輪廓不變的前提
進行建筑立面更新,
形成“坊、巷、里、弄”嶺南文化街區格局。
作為西關歷史文化街區,
永慶坊凝聚了騎樓故居、
西關大屋、美食銅藝等廣府文化,
是廣東嶺南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
緊鄰恩寧路的上下九步行街,
有著“全國首條商業步行街”之稱,
東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
全長1237米,全路段店鋪林立,
匯集眾多百貨、廣州名老字號,
是廣州市三大傳統繁榮商業中心之一。
在西關的同文路、怡和大街、
寶順大街、普源街、仁安街
這些由當年洋行改成的街名中,
還能尋覓昔日十三行的輝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
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
又叫“洋行”或“洋貨行”,
在“一口通商”時期,
“十三行”的發展達到了巔峰,
成為“天子南庫”。
在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之上
建立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
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
展示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貿易口岸
近百年歷史的景況。
到廣州,一定要來一場與珠江的約會!
珠江兩岸,從西往東,可謂一步一景,
它們承載著太多
“老廣”和“新廣”的時代記憶,
如今,珠江夜游、登廣州塔等,
已經成為外地人來廣州的必游選項。
距今有近300年歷史的天字碼頭,
被稱為“廣州第一碼頭”,
是廣州目前使用時間最長的珠江輪渡碼頭,
清雍正七年,天字碼頭被指定為官方碼頭,
但凡官員從水路到廣州或離開廣州,
都在此上落。
如今,天字碼頭成為珠江夜游的起點,
從此上船,可游覽珠水夜韻。
踏入珠江新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直沖云霄,仿若置身空中花園。
珠江新城是華南地區最大的CBD,
匯聚了金融、科技等高端產業,
正用其驚人的速度,
綻放著最璀璨閃耀的光華。
珠江新城同時也承擔著城市文化發展的重任。
廣州大劇院、廣東省博物館、
廣州市圖書館等均坐落于此。
“城市客廳”花城廣場、海心沙市民廣場
更是成為新時代羊城美景之一。
海心沙島是珠江新城核心區軸線的端點,
作為珠江僅有的幾個小島之一,
一直被定位為生態和休閑之島。
這里曾舉行2010年亞運會開幕式及閉幕式,
當時特意搭建的看臺、風帆屏、
水舞臺等都得到保留,
還擴建了其他旅游休閑設施,
廣州很多文藝演出都會選擇這里作為舞臺。
在珠江南岸,
廣州塔與珠江新城、花城廣場
以及海心沙島隔江相望。
它因建筑中部纖細
仿佛少女腰肢而被稱為“小蠻腰”,
其總高度600米,
是亞洲第二高塔、中國第一高塔,
向世人展示了廣州挑戰自我、
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氣魄。
到廣州,一定要品嘗這些美食!
對于吃,廣州可以滿足你所有的想象。
作為千年商都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廣州是真正的萬國美食博覽館,
這里各種食材匯聚,名家薈萃,
漫步在廣州街頭,可以吃遍四海。
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
廣州還有許多本土的街頭美食。
早茶
飲早茶是廣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
早從清代已經開始在廣州盛行。
在廣州的茶樓里,
時常會看到一家老小坐在一起飲早茶。
桌子上除了一壺茶外,
還有許多件點心,
大家最常吃的少不了
廣式點心的“四大天王”:
叉燒包、蝦餃、蛋撻和干蒸燒麥。
因此,廣東人飲早茶,
不僅僅是喝茶,
已經演變成以吃茶點為主。
在茶樓里,大家一邊品嘗美味,
一邊和家人朋友說東家長西家短。
茶客們的聲音此起彼伏,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拉近。
老火靚湯
廣州人愛喝湯,而且最愛喝“老火靚湯”。
慢火煲煮的老火靚湯,
火候足,時間長,
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
廣府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
這與廣州濕熱的氣候密切相關,
而且廣州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
長年以來,煲湯就成了廣州人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與廣州涼茶一道當仁不讓地
成了廣州飲食文化的標志。
老火湯種類繁多,
可以用各種湯料和烹調方法,
烹制出各種不同口味、不同功效的湯來。
先上湯,后上菜,
幾乎成為廣州宴席的既定格局。
廣式燒臘
廣式燒臘是一道廣東名菜,
它絕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
“燒”和“臘”兩種形式,
細細劃分下來,其實是
“燒味”“臘味”“鹵味”“白切”“鹽焗”。
其中,燒味特別受歡迎,
包括豉油雞、叉燒、燒鵝等。
燒鵝是廣州傳統的燒烤肉食,
鵝以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
去翼、腳、內臟的整鵝,
吹氣,涂五香料,縫肚,
滾水燙皮,過冷水,糖水勻皮,
晾風而后腌制,
最后掛在烤爐里或明火上轉動烤成,
斬件上碟,便可進食。
燒鵝色澤金紅,味美可口。
在廣州,幾乎無雞不成宴,
其中白切雞深得
粵菜之“生猛”和“吃出原味”真傳,
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
食用時隨斬隨吃,故又稱“白斬雞”。
白切雞通常選用細骨農家雞與沙姜、蒜蓉等食材,
慢火煮浸后,晾干切塊,
成菜后皮爽肉滑,清淡鮮美。
艇仔粥
“去西關,必嘗艇仔粥?!?/p>
舊時廣州西郊,
河道兩旁遍植荔枝樹,叫做荔枝灣。
每逢夏日黃昏,
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來此游玩,
游河小艇穿梭往來,
其中有小艇專門供應“艇仔粥”,很受歡迎。
漸漸地,廣州街邊小食店也開始出售艇仔粥。
艇仔粥以新鮮的河蝦或魚片作配料,
后來還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
涼皮、蔥花、姜等,
吃前當即煮粥滾制,
芳香撲鼻,熱氣騰騰,十分鮮甜。
在街頭食肆,
到處都可品嘗到這種廣州特有的粥品。
云吞面
廣式云吞面是廣東地道小吃的一種,
入選“中國十大名面”之一。
在老一輩廣州人心目中,
云吞面擁有無法替代的地位,
蘊含著濃郁的廣州本土氣息。
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講”:
一講面,必須是竹升打制的銀絲面;
二是餡,要有新鮮的蝦仁、
二七比例的肥瘦豬肉
還要用雞蛋黃鎖住肉味;
三講湯,用大地魚和豬骨熬成的濃湯
再加入蝦芋,此湯色金黃通透,濃而不膩。
廣州人不以面食為主食,
但卻對云吞面情有獨鐘。
糖水
嶺南自古產甘蔗,糖業發達,
為糖水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廣府人兼容中外食材,博取各家之長,
創造出四百多款廣式糖水。
廣式糖水無論多少款式,
總的來說,主要有四大樣式,
包括湯羹狀、糊狀、沙狀、布丁狀。
廣式糖水不但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遍地開花,
還走出廣東,甚至發展到國外。
到廣州,一定要看這些非遺和民俗!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
廣州與外來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即嶺南文化。
粵劇
走進西關,游客們經常會聽到
悠揚的粵劇、粵曲從巷子深處傳來。
粵劇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
是嶺南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粵劇是“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納
“外江班”演唱的昆、弋、梆、黃諸腔,
又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話改唱粵方言,
并且吸收當地木魚、南音、龍舟、粵謳
和廣東民間音樂而形成的戲曲劇種。
粵劇表演帶有質樸粗獷的特色,
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
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
靶子、手橋、少林拳及
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都十分出色。
粵劇化裝簡練,色彩濃艷,服裝多采用廣繡,
精美華麗,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廣彩瓷燒制技藝
廣彩瓷燒制技藝是釉上彩繪的代表,
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間,
將景德鎮的素瓷運至廣州加彩后出口
成為外銷瓷出口的一種趨勢,
廣彩由此出現并日益興盛。
廣彩瓷器題材廣泛,色彩鮮明。
有三彩、五彩、琺瑯彩等不同的種類,
還仿照西洋畫法制成獨特風格的彩繪瓷器。
其燒制技藝根植于民間。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廣彩瓷器燒制技藝
至今在海內外仍享有崇高的聲譽。
廣繡
廣繡與潮繡合稱為粵繡,
與蘇繡、湘繡、蜀繡并譽為中國“四大名繡”,
它歷史悠久,在唐代已發展出高超技藝。
明清繡藝更趨精湛,
以構圖飽滿、色彩絢麗、
紋理清晰、針法多樣等特點享譽中外。
清代實行開海貿易后,
廣繡逐步向商品生產發展,
并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刺繡行業,
刺繡作品多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面一帶。
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之一,
廣繡不僅呈現嶺南藝術的傳統審美,
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
醒獅
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
是廣東省一種十分常見的民間舞蹈,
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
醒獅表演可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文獅表現溫順而和善,
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
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
一般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
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
自古以來,
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
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行花街
廣州又稱“花城”,
廣州人和花有著不解之緣。
每年春節期間,
廣州都會舉行迎春花市,
傳統花市由春節前年廿八開始,
至年初一凌晨結束。
逛迎春花市,俗稱“行花街”,
一家人來到花市,
選購“好意頭”的鮮花作為節日裝飾,
以寄寓對新年來臨的
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種傾城逛花市的習俗,
全國唯廣州獨有。
AI也去了趟廣州
來看看AI眼中的廣州
廣州,是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廣州!
作者:孫秋霞
部分圖文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提供
制圖:中新AI實驗室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21日 14:37:10
- 2025年05月21日 14:23:35
- 2025年05月21日 14:17:49
- 2025年05月21日 13:51:43
- 2025年05月21日 13:05:54